古树知识
KNOWLEDGE

K

古树知识

80%工程唯一选择

保护绿色文物 传递自然文明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树知识 > 天下古树

明朝两位皇帝加持的常乐寺,究竟是寺庙、还是一座城?

2021-1-2

内容摘要:常乐寺是北京市现存的唯一的一座自带高大城墙的寺庙,寺庙东西最宽处约有600米左右,南北长度约有1.5千米,整个寺庙呈现坐北朝南布局态,北高南低,南北最大落差约有30米之余,北侧邻近太行山,南侧为北京盆地特有的平坡,在寺庙南边不远处有一个天然胡泊青龙湖,常年有水。常乐寺从高空鸟瞰似一个摇篮!寺庙有东西两座可以走车马的城门、西门拱券有崇祯皇帝御笔、东门拱券有崇祯皇帝生母孝纯皇后墨宝,寺庙东北角有东厂大太监王安的坟墓,坟墓宝鼎历史多次被盗,神奇的是竟然都没有破坏到王安墓葬的地宫,只是地表宝鼎遭到了严重的损毁。在大太监王安坟墓东边二里之外,竟然矗立着发动“靖难之役”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墓塔。

文章代码:AT 202101022052

关 键  词:崇祯皇帝、孝纯皇后、常乐寺、王安、东厂、锦衣卫、太监坟、宝鼎、阿育王,自来塔、司礼太监、秉笔代书圣旨

重要人物:燕王朱棣、孝纯皇后、姚广孝大和尚、东厂大太监王安、善定和尚、刘公山(刘山)

姚广孝生平:黑衣宰相、靖难之役始作俑者、核心著作《永乐大典》。生于1135年,于1218年圆寂于庆寿寺,死后追封荣国公,谥号,恭靖。军事家、史学家、政治家、改革家、佛学家、文学家。小名天僖,法号道衍,明代长洲人,明长洲即现苏州。1149年姚广孝14岁的时候,也就是他青年时期在杭州妙智庵出家,姚本人慧根极深,精通三教。明初期与儒释道各家弘法、传道、讲经领袖均有来往,洪武十五年被朱元璋选中,据说姚广孝作为马皇后仙逝后主要诵经祈福人员之一。姚广孝精通玄术,并且早已预料到朱标会早亡。暗中一直在寻觅良机,司机辅佐新君。而建文帝消藩一事,让远在北方的燕王朱棣在首席谋臣姚广孝的力推下一举夺魁。时也、运也、命也。因为促成燕王称帝,并辅佐朱棣名垂青史,史称明成祖。朱棣当年能以区区北燕一方地力最终席卷全国,开创永乐盛世!可以说姚广孝居功至伟,因此他成了事实上的明朝第二和尚。

据野史传闻,朱棣本人对于大哥朱标继位,并没有太多微词,但是对于朱元璋隔代传位,也就是传给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一事心中充满怨言。此时,深不可测的姚广孝心里不仅早就想反了,而且早早就选好了主子,足以看出他有超人一等的城府!姚广孝看人极准,在朱元璋的诸多皇子中,封王的数个,但是内心最不安的就是驻守北方边疆的燕王,当年在朱棣徘徊不决时,姚广孝的一句话,一下就点醒了尚在犹豫的燕王。朱棣说“百姓都支持朝廷”姚广孝一句话打开了书写历史的空卷!姚广孝说:“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平静如水的一句话,把燕王直接推上了挥戈南下的战车!

第一和尚不用多言,自然属于当过和尚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这个缘故,从朱元璋时代开始,陆续让一些和尚回到了社会主流,前朝历史上出现数次灭佛事件,最突出的写照就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姚广孝的历史贡献影响深远,他是永乐盛世的核心策划者,包括从南京迁都到北京一事都是他精心策划。北京城今天的繁华格局,与黑衣宰相姚广孝当年的历史规划密切相关。

王安:据《房山区地名志》记载,常乐寺有司礼太监王安和另一位太监墓,按照明代相应典规礼制,司礼太监是所有宦官二十四部门中,权利最大的领导者,同时又是可以秉笔代书圣旨的角色。万历六年王安入宫为太子伴读,明晚期的三大案中有两起他都是直接参与人,在血雨腥风的宫斗中保住了两位明代皇帝,居功至伟。最后受到奸臣魏忠贤的陷害,1621年王安被发配到今天的大兴区南海子附近,在颗粒粮食没有的情况下,他吃了三天芦苇,魏忠贤发现王安还没有死,最后派人用绳子勒死了王安。崇祯皇帝赐王安祠堂“昭忠”匾额属于正常的追封。

邻近文物:姚广孝塔、三清关帝庙、自来塔即印度王子发心所建的阿育王塔遗址(已毁)、明代四座地宫宝鼎(西侧两座已被损毁)

历史疑惑:为什么常乐寺有如此高大的,带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城墙?姚广孝当年是在常乐寺为燕王朱棣操练兵马,还是在闹市区燕王府的(西宫)后院操练呢?为什么燕王的得力干将死后埋在了常乐寺?为什么史书记载姚广孝为防止练兵消息泄露,在练兵场里养鹅鸭的事情,在今天常乐寺里一直在延续这个习惯?生性多疑的燕王朱棣会让城府深不可测的姚广孝在闹市里练兵?

常乐寺简介:常乐寺为大金寿昌年间建成,明洪武年间智明老和尚在此独居,后来宫里的太监主管刘公山(刘山)出资续建,建成后邀请善定大和尚为第一任主持。在常乐寺东、西、北三个方向的城墙外面,各有一条河道环绕,当年修剪城墙的石头,大部分是四周河道内的鹅卵石。北侧宽大河道一直在自然环境下不断冲刷扩大,东侧河道由于民居住宅的不断建设,已经向东平移了几百米,西侧河道由于紧挨着山坡,后被开垦成农田地种地也需要灌溉,所以一直保留着这个原始河道,这些河道当年都是常乐寺的天然屏障,姚广孝在这里建设练兵场所应该是精挑细选的结果。

历史事件:据村里老人说,当年八路军在这里依托有利地形和群众基础,在常乐寺周围长期开展敌后抗日活动。据说很久以前,常乐寺下院的大殿北面,有一年这里很多泉眼突然往外冒黑水,故被称为黑龙泉,持续不断的冒黑水这个事情吓坏了寺里的僧众。这个神奇持续一段时间后,突然有一天的大清早,刚睡醒觉起来的和尚们惊奇的发现,在泉眼的上方出现了一座通体白色的十一级汉白玉佛塔,后被叫做自来塔,也就是史书在记载的阿育王塔,宝塔一下就压住黑色的泉水,从这开始这些泉眼恢复了清水。下院大殿北侧有一座井口直径两米多宽的古井,据现任主持坚嵩法师说,过去古井里面死过很多人。日本人当年强买常乐寺主殿的大梁,结果被迫拆下来后发现是人工“做”的一个主梁,日本人气急败坏后铩羽而归,因为这个大梁不是一个整木制成,而是用木头拼接做成的大梁。

常乐寺现存历史无梁山门,山门的窗户已被砖头堵死,木头门破损严重

观赏路线:驾车六环青龙湖出口、千灵山出口均可到达,直升机不受此路线影响

在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常乐寺村中有一座明代皇家寺庙,常乐寺。从村名的叫法儿上就可以看出,常乐寺村名就因寺庙而来。据常乐寺现任主持坚嵩法师介绍说最开始这里并没有村庄,仅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后来寺庙逐渐败落后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常乐寺村儿。坚嵩法师说常乐寺明朝最高峰时有500多个僧人在此出家,当时顺天府的人口一共才50万人左右,一座常乐寺庙就有500余僧众,从僧人数量上可见当时常乐寺庙弘法的规模和历史地位。

虽然现存原始遗址略显苍凉,但是从明朝锦衣卫,东厂大太监王安资助维修的城墙规格(底座2米宽、5.5米高、带官帽儿、长度绵延数千米,还包括两个,一东、一西进出的城门,城墙最开始修建需要搭三层架子施工,当年修建时候插木头架子的孔儿一直保留至今)可见当年这座寺庙原始建筑规模之庞大。真是应了那句话,不是每一个寺庙都是盛产宰相的。常乐寺上院的将军府虽已不在,但是寺庙高大的城墙还是让黑衣宰的才华相锋芒毕露,如果说明成祖朱棣是大明王朝永乐盛世的定海神针,那妖僧姚广孝就是千古一相,姚一手把燕王扶上马,还送一程,做了父亲都做不到的事情。姚深知自己只能是宰相的命,所以他把宰相的故事演绎到了极致!日本国宰相称呼和说法什么地方出来的我们不知道,但是让后人评价说姚广孝是明朝首席宰相无可厚非。

常乐寺背靠太行山脉,整座寺院由高到低,由南至北依次分为下院、中院、上院(将军府),从现在遗址可以清晰的看到当初寺院整体布局。最外层的瓮城城墙是最厚、最高的,上院和中院的院墙规模略有缩小、中院和下院之间墙体明显缩小,用料和颜色都有所区别,但是建设方法和材质均一致。

看图说话

常乐寺东、西两座城门历史文物情况介绍(东门)

维修中的常乐寺东城门,镶刻有崇祯皇帝母亲孝纯皇后墨宝

东城门石匾:凤诏旌忠

左联:世德千秋带砺长,右联:纯忠万祀名禋永。

正在维修的常乐寺东门、岗楼及城墙,寺内已经建起各种民居

常乐寺东门维修时放在地上的拱券异形石材,看样子很像老物件

孝纯皇后坤笔:纯忠万祀名禋永

孝纯皇后坤笔:世德千秋带砺长

东城门门洞上面的孝纯皇后坤笔:凤诏旌忠

东城门石匾:凤诏旌忠,左联:世德千秋带砺长,右联:纯忠万祀名禋永。大概意思就是说:黄河像一条衣服带子,泰山像一个小石头。通过借物言志形式,向那些为大明王朝建功立业的功臣们承诺,以后不管时局如何变化,都不会变心。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孝纯皇后以自己的御赐名份“纯”字开头,来表达对明朝臣子的赞美之词,也是开创了大明王朝的先例,这里一定有我们还不知道或者没有破解的隐情,不然常乐寺为什么像一个城而不是像一个寺?

据正史记载,时年明太祖驾崩后建文帝即位,开始实行肖藩政策,导致湘王、周王、代王、齐王、岷王相继被定罪,此时姚广孝秘劝燕王朱棣起兵,同时又向燕王推荐一干人才,如袁珙、金忠等人。朱棣暗中拉拢一些军官,勾结部队、在燕地私下招募一些骁勇善战的勇士。与此同时姚广孝则在燕王府后院操练部队,招兵买马,修建厚墙环绕的院落和地穴,打造兵器,为了掩人耳目,通过饲养鸡、鸭、鹅的形式来掩盖练兵的声音,甚至还使用民间乐器奏乐的形式来掩饰。

说养家禽这件事儿,历史总是率惊人的巧合!2020年冬天,住在常乐寺大院内的老百姓依然还有人在延续大量养鸡、鸭鹅的习惯。数百只大鹅、小鸡、和鸭子在大墙内的叫声让墙外的人几乎听不到别的声音,这个事情难说不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传下来的习惯,虽然当年常乐寺这里没有村庄,但是谁能否定目前村里的老百姓不是当年随燕王起兵的后代?最主要常乐寺攻守兼备的高大城墙完全符合姚广孝当时练兵的各种需求。当时的常乐寺位置隐蔽,出入交通方便、地利依山傍水、附近有吃有喝、又与燕王府距离很近,快马一个时辰就到。

关于燕王起兵之前那一特殊时期,朱、姚之间的秘密往事,已是一段尘封已久不为人知的封箱秘史。随着后人对历史真相的不断解密,相信我们能发现更有价值的佐证。时间,一定会给那些刀光剑影的岁月一个交代。比如现在西六环外围,我们看着感觉相对偏一点儿,这是因为我们是以北京主城区为参照物的缘故,所以觉得远了点儿。在那个年代还没有今天的北京城,可是当年有良乡县,那可是一座明朝的边疆大城市。如果走近常乐寺周边您就会发现,这里在明朝是相当的繁华,应该说一点也不偏僻,常乐寺周围大大小小的寺庙,遍地开花。了解常识就会知道,寺庙通常都会建设在距离城市和老百姓居住地不远的地方,依此我们可以推测,当年常乐寺应该距离明朝燕王核心地带很近,没准今天的良乡地区就是燕王朱棣时代的一个口岸城市,当时这样一个城市有任何文明都是正常现象,所以常乐寺周围寺庙群的出现,也是历史繁华的一个文化佐证。

常乐寺和它附近的那些人和事儿,任何历史发展总是有其自身时代文化的局限性,不可能出现超越所处时代的文化和建筑。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常乐寺院落整体构造不太符合一个寺庙自身的设计,反而和姚广孝练兵一事出现惊人的巧合,黑衣宰相姚广孝死后的墓塔又与常乐寺近在咫尺,常理推测以荣国公的身份和毕生才智不会把自己埋在生前没有感情的地方,硬说常乐寺和姚广孝没有关系不符合实际情况。

孝纯皇后的墨宝,刚柔并济又饱含深意,崇祯皇帝御赐赞美之词在常乐寺,而不是姚广孝墓塔周围,这里的故事值得深思,耐人寻味。从历朝皇家御赐匾额的悬挂方式看看,都是挂在受赏之人的家门和族院的正门。以佛为家的姚广孝寺院就是他的家,所以皇家御赐高悬于寺门之上与史实不违和,也解释的通。故后人多猜测说是修建常乐寺时拆了姚广孝墓塔的材料,这是违背历史的,因为先有姚广孝修高墙练兵一事,助燕王登顶成功。大国师姚广孝是几十年后才死的,故时间不能倒流,历史更不会反向发展。燕王朱棣时代建设顺序是先修的常乐寺城墙、后建的姚广孝墓塔。崇祯皇帝御赐和孝纯皇后的墨宝均为后代镶嵌之作,崇祯皇帝是燕王朱棣的十一世孙。崇祯皇帝再糊涂也不会纵容自己的手下拆祖宗的基业,更别说是拆除大明王朝”永乐盛世“核心缔造者姚广孝墓塔,挖坟掘墓的事情老百姓都不做,当朝皇帝会做?

常乐寺东、西两座城门历史文物情况介绍(西门)

2020年冬季鸟瞰已经和民居融为一体的常乐寺西拱门,门上石刻为崇祯皇帝御笔

在西门的拱门前,依稀能看出当年常乐寺极高的佛教等级和不同寻常的寺庙城池

无梁门洞的深度足以容下一辆三匹马的马车,并巧妙的做了一洞两门的设计

在常乐寺的拱券门楼上,设计了极其罕见的防御功能,完全超出了寺庙自身的定位

崇祯皇帝御笔,依稀能看出明朝政府对做出重要贡献人物的肯定,石刻内容:凌云正气壮山河

崇祯皇帝御笔石匾,拱圈无梁门虽年久失修,但是还是能看出受此殊荣者的特殊身份、

石匾内容:鸿猷翼圣

崇祯皇帝御笔最后一个字已经被水泥墙体遮挡住,石刻内容:浴日丰功垂宇宙

常乐寺西墙外广阔的台地和巍峨起伏的太行山脉,远望这里记录着太多朱棣、姚广孝的往事

崇祯皇帝御笔石刻旁边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充电桩和在交谈的村民

常乐寺现有建筑多为历史上的原始建筑,其中山门的无梁殿为大金寿昌年代历史文物。整个山门以浑厚、古朴、晨暮中见真我的恢宏建筑风格穿越时空。佛教做为外来文化,历史上经历了数次灭佛和弘法的交替阶段,自然铸就了佛门自己的独特存在之法,佛教文化是佛法的有型产物,其中万物皆空的说法在建筑上即可发现端倪,高大的围墙和等级分明的佛教制度在院落建筑上亦是方寸见灵魂。宽厚的院墙让寺内几乎与世隔绝,这样的设计至少在形上让僧人可以做到眼不见,心不动,身若动,法不动。

历史上的常乐寺有上院、中院、下院之分,其中上院曾经叫做将军府,实际上是姚广孝的住所,因为姚广孝虽说是佛门中人,但是又出离与法,他在秘密场所为燕王练兵自然是将军之实,所以已经覆灭的上院曾经叫做将军府是有出处的,不违背历史。按照朱元璋的能力和明朝灭元后的国内大环境,是不可能任其诸子称王称霸,必然加以监督和限制,所以按照正常的历史思维推测,姚广孝是不太可能在闹市中为燕王训练兵马,一定是在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隐秘场所代主练兵训将,否则就不会成为明成祖的一代国师了。

鉴于姚广孝墓塔就在常乐寺的东门外几百米的距离,姚广孝做为南方人,为什么落叶不归根葬在自己的家乡?而选择北方太行山脚下的常乐寺,一定是才智过人、城府极深大国师对这里充满了全部情感,甚至在 一定程度上说在姚广孝心里,这个从高空鸟瞰貌似是摇篮的常乐寺就是明成祖开创永乐盛世的摇篮!所以做为僧人圆寂后葬在自己建功立业、又是梦开始的地方,应该是出家人最好的因果。姚广孝经常出入常乐寺,自然能从善定法师的名号中悟出法门,善恶自有定论!更能佐证上述历史推论的论据,是在常乐寺两座城门外壁石刻上,有崇祯皇帝的”正气壮山河、丰功垂宇宙“这样的磅礴溢美之词,和其母孝纯皇后的代笔,应该不是单纯的赞美忠贞不渝,后被冤死的大太监王安。而是同时赞美明朝两代功臣的官意,细看两段话语中其实都包含着对”荣国公“的褒奖。

现今常乐寺虽然只剩下历史上的山门和下院的一部分,可就是这些凋零的残垣断壁依然能诉说历史的辉煌,山门的平静和温和就像是佛教文化的涓涓细流,即使行走红尘,但是无欲则刚。下院既是告别过去的开始,又是求索寻法正己的戒台。下,也是让更多人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的喜怒哀乐。由下,自然会慢慢发现,下后,自然可以轻装前行,下虽苦,但是无边、无法、无天、无圆。

常乐寺寺内现存古迹及仿古建筑现状情况

常乐寺山门殿正门全景,无梁殿上面的砖雕和石匾均是历史真品原件,石匾字迹已难辨认

常乐寺保存完整的山门无梁殿近景,明代良乡县佛教建筑和风格大都浑厚、古朴

山门上有白颜色”毛主席语录“字样的文字

有”顶门杠“撑着的常乐寺山门殿木头门,已经难以遮风避日

利用”楔形法“的榫卯技术,应用在满足僧众日常生活的石碾横轴固定上,处处佛教文化

散落在山门殿西边的各种大小不一的木头,有几个像是大殿的柁

近代僧人在原有基础上恢复的仿古建筑,暂且称为中殿,建筑风格与历史趋近

长满野草的常乐寺下院中殿屋顶,门上贴着白色封条

现已经封闭的常乐寺下院大殿,殿门已经被锁上,据说墙壁有古代壁画和佛像供奉

常乐寺大殿前的汉白玉石刻,大部分铭文已无法识别,带孔的”石碑“是插旗的旗杖,但少了一个,应该是一对儿

常乐寺下院东侧配殿现状,目前房门紧锁,有官方封条

常乐寺下院北墙南边矗立的一尊佛像,两侧有相关介绍,近代安放

据主持释坚嵩法师介绍说这口古井曾经有过很多故事,生产队期间这里掉进去过一匹马

顺着井口中间盖板儿缝隙喊一声,从很遥远的地方发出隆隆的回音,切记不可趴在井盖上看,非常危险。

现今常乐寺里剩下的建寺伊始的文物已经不多了,但是这口井确是货真价实的老物件儿。住在常乐寺东城墙下的一个为老奶奶说,这口古井的岁数与寺庙同龄,甚至比寺庙年龄还要久远的一些。据他回忆说,小时候他的爷爷曾说过,听村里老人常说”大庙里“这口井最开始并不是这个样的,也不是一口井,而是一个水量很大,喝着清甜可口的泉,后来寺庙香火越来越旺,人也越来越多,原有的泉眼出水量满足不了诸多僧众用水,就决定把这个泉眼往下挖,扩大。经过信众和僧人的共同努力,终于修成了今天这样一座井口宽大的古井。由于宽大的古井内能储存很多水,满足寺内几百个僧人日常吃用是绰绰有余。就这样,后来寺庙里的人一直就是吃这口井里的水,包括到几天,寺庙里的僧人还是吃着这里的泉水。

这座古老的寺庙已经千年有余,地上的东西也是随着历代枭雄,历经常桑。千年后,在常乐寺下院大殿后面的这口井(黑龙泉)依然还是水量充沛,这给了一个我们启发。常乐寺所在地方是不是传说风水宝地?北有太行山,南有青龙湖,虽不是前有罩、后有靠的设计,但是山水相依,确是不争的事实。

说到山与水的关系,往往就会想到很多老话,比如”山有多高、水又多长“。山水的关系,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我们能看到的巍峨山脉和我们看不到的地下水脉、以及地上河流水系共同组成。往往这些连绵起伏的山峦与九转蜿蜒的水脉共同构成了我们日常说的风水。风水好的地方往往被人们叫做风水宝地,这些地方通常都是寺庙、道观、坛丘、古迹、名胜、深宅、行宫、道场等。更大的风水宝地被先驱、前朝开发建设为城郭,后人以此为核心建设成商贾流通的要道。如丝绸之路的西安、敦煌,唐玄奘途径的武威、张掖、兰州、天水(秦州)。

所以脉往深了说就很复杂了,我们都知道人有血脉,天地之间的其它万物是否有脉的说法呢?有!比如山有山脉、水有水脉、风有风脉、地有地脉、矿有矿脉、玉有玉脉。当然,社会有人脉,今天的话题以水脉为题。地下水的走势往往和地质本身是息息相关的。有一个问题,古人如何精确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文化,在没有先进的探测仪器的情况下,能准确的找到这些优质的水脉就是一门学问了。脉象即为脉相,能看出来这些东西的人,是需要极高的阅历和城府,自古这样的人已经不是天才能形容,而是独孤求败的寂寞高人。

因为这些慧眼识珠的高人要找到“水往高处走”的根!日常人们常说水往低处流,高人之所以是高人,因为高人可以逆向思维,可以用反常规的思维方式考虑平衡的关系。如何找到往低处流的山根、水根,是高人留给后人的财富,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学问!如果山是风水的骨架,那水就是宝地的灵魂。山水同源,一脉相承。

如果是地表有涌泉或者多个泉眼,那就很容易找到隐藏在泉眼下几十米深处的水脉,但是有的泉眼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流着、流着就干了。建寺初期选址的时候,如何保证能够准确找到千年不断流的泉眼,这里可是有大学问了,因为一旦断流就意味这里不方便生活了,寺庙香火自然就难以发展起来。古人用事实告诉我们,他们的文化是成功的,那就说明古人一定有我们现在还不了解的学问,要不然寺庙建成后没有水了,怎么活着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事实证明,这座古老的明朝北平府皇家寺庙不但香火缭绕,还成为明二世永乐盛世的摇篮。常乐寺的“乐”和永乐盛世“乐”、《永乐大典》的“乐”有没有关系?哪个乐在先,目前史学界还没有定论。“常乐”和“永乐”有没有关系?可能只有宝塔下面的姚广孝和十三陵里面的朱棣能说的清。

常乐寺村街道旁边一株国家一级古国槐树

常乐寺的围墙东西向具体尺寸有多长?南北向尺寸有多长?这些精确数据和我们今天看到的故宫会不会有什么关系?修剪常乐寺围墙的经历,是否为“黑衣宰相”姚广孝设计、规划、建设故宫提供了经验?常乐寺和故宫为什么都是南北走向?为什么都是长方形的城池?为什么都是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水系环绕?这些究竟是巧合还是这里有必然联系?故宫会不会是翻版的常乐寺?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近那些历史芯片,常乐寺千年不倒的高大金色城墙!以及城墙上的两座门洞、还有已经消失的门楼。这两个门洞是足以容下5匹马的马车门洞。这个门洞已经是历史留下了一个史实虫洞。毕竟这不是一个寺庙的建制,但是奇怪的是又在这荒无人烟的寺庙建成。这些城墙究竟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门洞中间还有一道金刚闸?

本来寺庙是空门净土,奈何常乐寺时年确是承转燕王朱棣和千古一相姚广孝托天之所,所以常乐寺自然也就不是常乐寺了,而是经过带有目的性扩建后的一座小型城池。在这里做任何事情可以说都是得天独厚的世外桃源,毕竟当时的良乡县和宛平县都是燕王的属地,朱棣在自己的封疆腹地应该是具备了翻云覆雨的能量,故而在黑衣宰相的鼎力相助下开始谋划新世界。在这里训练兵马既可以做到绝对保密,又可以让燕王自己能够事发东窗后明哲保身,建功立业了燕王是开天辟地的明二世缔造者,功败垂成了姚广孝就是祸国殃民的奸臣贼子。这里距离太行山非常近,几分钟既可以达到山脚下,朱元璋在燕王府布置的眼线有任何风吹草动,朱棣就可以迅速的将人马转移到大山里,消失于无形,所以说,当年的常乐寺与其说是大和尚姚广孝的将军府,不如说是燕王的兵站,是燕王的真正的御林军所在地。

姚广孝在燕王府公开身份是辅佐燕王的谋士,这是朱、姚的明修栈道。实际在常乐寺受燕王之托大兴土木、修墙筑院、招兵买马、广纳贤良,这是这对儿黄金搭档的暗度陈仓。姚广孝掩饰身份的几点妙计是,自己本来就是南京下来辅佐燕王的大和尚,住在至今依然显得那么平凡的常乐寺讲经弘法任何人也不会有什么私心杂念,这就是姚技高一筹的反向思维了。大和尚利用自己身份结缘的随喜之力修建寺庙和围墙更是无可厚非,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也是大谋士、大和尚的高瞻远瞩。即使有所微词,奈何姚广孝是为朱元璋爱妃守孝三年的高僧,就这一点几乎是无可指摘!

姚广孝具体是什么样子的性格和行事方式后人已经难以定论,但是通过看常乐寺的规划、设计、可初见端倪。修建故宫,已经是朱、姚二人功成名就后的事情了。看到今天常乐寺的金色围墙和千年不倒的事实,就可感受到大国师的雄才伟略,不是韬光养晦之人难有这样的道行。据村里的老奶奶说,前些年村里通自来水,挖到了一段儿过去的、老的三合土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当年搞的工事基础!为了赶工期,使用了现代机械,结果 J 机下去像挠在冰面上,根本干不动,后来改成用人工扣,一镐下去连个渣儿都不下来,无奈后,勾干铁齿全部上了,才勉强完成下水管儿的深度。虽说三合土不是姚广孝发明的,但是用三合土修建围墙,并在围墙上面加筑管帽儿这可是一个不小的创举,真是将三合土粘合技术发挥到了极致。

后来有学者提出观点说常乐寺的城墙使用了消音孔设计。从现代科学分析也好,通过古代技术推断也好,这个孔儿明显就是修建城墙时留下的,由于城墙较高,为了方便工人搬运修城墙的石材和抬木头盆里那些烫手的三合土,为了方便操作,提高施工效率而搭架子时插木头用的钉孔。现代脚手架技术是否是常乐寺发明出来的,我们不好定论,至少现代脚手架搭建手法在常乐寺可以看到原型。后来之所以保留下来也是因为姚广孝看到了坚固的城墙应该增加一部分军事防御、军事进攻和日常军事训练功能,这样就保留了这个施工过程留下来的架子孔。至于说这个孔有多大消音功能,个人感觉微乎其微,但是三合土的墙体却是有一定的隔音功能,是不挣的事实。

几段特殊的城墙,在太行山脚下,围出了一座城。平凡的常乐寺走过了千年的时光,走在常乐寺高大的城墙下,听着偶尔的鸡、鸭声,仰望时会有一种思想的穿越。那种特定的历史环境场所,它的庄严程度不亚于故宫的城墙,甚至感觉常乐寺的围墙更胜一筹。这里虽然没有秦朝修建长城那种心酸,但是作为明朝历史的一“点”,常乐寺城墙的故事,已经将燕王朱棣和姚广孝的丰功伟绩留在了浩瀚的大地上。永乐年间诸多历史秘密都有待进步一解析,就像常乐寺周围的寺庙群,很多寺庙围墙都是那个时期建设的,风格近似,难说他们没有历史关系。这些地带的寺庙围墙有很强的时代符号,但是最有代表性的非常乐寺古城墙莫属。

(瓮城最外围的城墙)

古墙内外,出既是红尘,退既是空门,入凡尘无欲则刚,进空门万物皆色

凝聚明代历史时光的石墙,像一本无言的经书

这些历史“出口”,当年为八路军敌后抗日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这里进可攻退可守

“明人”不做暗事,砖体的记号也许是一个简单的用力掏,也许是历史和我们开个夸时空的玩笑

瓮城内部院墙,中院和上院之间的隔墙

上院和中院的隔墙与主城墙工艺和材料一致,500年后依然结实不倒

中院正是自来塔(阿育王塔)所在地,高大的院墙南侧就是阿育王塔塔基

上图墙体是中院保存最为完整的院墙,东西长度约有300余米,墙面尚有明朝工匠用木抹子摁压的痕迹

在中院“自来塔”(阿育王塔)基位置出现一个天然的塌陷洞口,沿洞口向下看内部空间很大,难说不是地宫入口

常乐寺东北角有东厂大太监王安和另外一名太监墓室宝鼎2座,宝鼎高约5米左右,直径约有4米左右,底座为方形汉白玉,上围为1米高的异形汉白玉包裹圆形青砖主体,上部约有4米高的三合灰收缩鼎身。 宝鼎处在原常乐寺上院将军府东侧,北大墙的南边,出墙后北面为起伏的丘陵地带。史书记载原始宝鼎4座,后被历史原因损毁两座,剩余两座。鼎身呈现灰白色,以三合灰土氧化色为主,宝鼎底部受损严重,宝鼎内部已经多次被盗,但是王安墓地宫保存完整。

东厂大太监王安墓宝鼎已经破损不全,宝鼎遭受严重的人为破损

西侧宝鼎南边的盗洞正常人可以自由进出,宝鼎原始青砖已经部分修复为红砖

宝鼎鼎室内部中间土壤有明显挖掘痕迹,鼎室内部空空荡荡

宝鼎内室顶部遭受多起火灾,有明显的烟熏痕迹,大部分三合土已经完全焦黑

宝鼎内室顶部有一个明显的探洞,这是盗墓贼早期用特殊工具造成

宝鼎内部早期全部使用青砖砌成圆形,外部包的弧形汉白玉,宝鼎底座为方形,上部主体圆形,取意天圆地方

宝鼎外部贴近地面位置包裹一米高的汉白玉弧形雕饰,汇集了当时的最高雕刻工艺

弧形汉白玉雕饰上部附有雕工精美的异形雕花,纹饰精美、做工精良

从残存的汉白玉圈足组件可以看到,建成伊始这座宝鼎是当时最高级别的太监墓

汉白玉雕饰外围的24孝,左右各有一童男童女

宝鼎西侧悬挂着房山区文物局监制的金属牌示“王安墓”先人发明的三合灰千年不腐,刀枪水火不入

两座宝鼎呈东西向布局,距离较近,约有4米左右,坐北朝南,4座宝鼎何用,历史无记载

顺着宝鼎向东远望就是明朝“黑衣宰相”,“靖难之役”发动者姚广孝塔,真是天意不可违

在王安墓宝鼎后面的山坡上可以看到“黑衣宰相”姚广孝墓塔,生前同朝为臣,死后同地为棺。

宝鼎后面远处的金色城墙,就是大太监王安出资维修的常乐寺围墙,蔚为壮观,夕照下十足庄严

明朝迁都北京后,明朝的多个皇帝陆续葬于天寿山脚下,后人取名明十三陵。但是不是都在此集中,如朱祁珏陵墓在玉泉山,朱允炆失踪,湖北荆州有明显陵。按照历史文化中五行和八卦的说法,北为上,明朝的文官、武将、太监、阿哥们死后只能葬于皇帝的南向,西向,但是又不能离皇帝陵寝太远。因为南为下,所以在明朝都城南部、和北京西南地区会出现很多明朝的、王爷、阿哥、大太监、宰相的坟墓和墓塔。如灵鹫禅寺北侧的三塔可见上述史实。

在常乐寺东、西两座拱券石门无梁殿外壁分别镌刻崇祯母亲孝纯皇后墨宝、和崇祯皇帝御笔其实是对明三朝朱棣时代,明十三朝万历时代两代忠臣最好的褒奖。王安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明光宗朱常洛(泰昌)、明熹宗朱由校忠贞无二的三朝忠臣,姚广孝是明成祖朱棣时代的千古一相、大国师。两位明朝臣子都对大明王朝做出卓越贡献,从历史看都是丰功伟绩的辅臣,陆续得到后主上书帝表是明朝的传统。崇祯皇帝朱由检生母孝纯皇后在其尚未成年时,以尊代笔符合明朝典制礼法,崇祯登基后随母赐匾以示后人高度契合明朝历史。

感谢常乐寺村善良的老奶奶提供信息

天下文物原创,禁止一切抄袭行为

文章转载需要标明出处,照片使用须要ANCIENT TREE 官方授权

本文内容为作者结合戏说、史说、传说、整理成型,仅代表作者观点,仅供横向参考。

第一作者:云乾、通讯作者:赵金佩、贾天宇、孙士霖


浏览:4196
天下搜索
古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