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寺庙道观管理者思想层面上要明白一个道理,古树是一个院子的灵魂,古树群是空与灵的见证。寺院的发展和建设应该充分尊重历史,尊重寺庙内的一草一木,草木皆为生命、皆有灵魂。古树周围一米以外就是满铺的花岗岩铺装,底下是20级公分的三七灰土的垫层、任何树坚强也受不了这种近乎属于“擒拿式”的方式。不用多说这种铺装都是过度型铺装,对古树而言就是破坏型铺装。施工伊始,对古建和古树的相互关系缺少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辩证。很快就会发现人类的小聪明在自然智慧面前,突然显得很滑稽。
无数个失败案例昭示,古树下面的破坏型铺装会很快要了古树的命,其中常绿的浅根性古树更是很快就显形儿。可怕的三七灰土直接作用到浅根系古树的吸收根周围,没有任何可能,那是癌细胞一样。坦率的说,不管史册记录的是多么悠久的院子,如果没有那些苍劲、浑然的古树,光秃秃几个大殿。眼,看不到沉淀的历史,心,找不到共鸣的出世,手,触摸不到远古的呼唤。没了人气儿也就自然没了灵气儿。寺不在大,有人则灵。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曾说,天坛的古建筑我们都可以仿造,唯独这些古树造不了,其实寺庙、道观的常规建设是一样的,古建筑随时可以改造和仿造,但是唯独这些古树是不能造出来的。那是需要时间的,寺庙和道观的建设应该在宗教文化和内在积累上下功夫,不一定就把满院子铺满花岗岩这种形式上的东西才算发展。满满的硬质铺装即影响信众接地气,还不利于寺里、观里古树的生长,生存。古树的死亡和减少无论对国家和寺庙道观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用发展的眼光看,不应该用这样的牺牲换取短暂的繁荣,二者之间严重失衡。失去古树后会让院子发飘,不厚重。同时也会减少寺庙道观的历史韵味。
现代过度型铺装一时的干净可能带来的是一生的烦恼,连外国总统都那么珍惜慕的东西,难道在我们的寺庙和道观里微不足道吗?是美国总统看错了,还是我们不珍惜?历史会给予答复。
其次从社会财富的角度看,如果当初在搞这种大面积铺装的时候,能真正的更成熟的通盘考虑一下,其实可以减少这种社会财富的重复支出,毕竟信众的捐赠和纳税人的财富应该用在更有利于社会全面发展的文明建设上,过度铺装必然意味着需要投入足够的财富,否则是难以实现寺庙、道观项目早期目标。而后续解决由于过度铺装产生的直接问题和次生问题,再去投入资金拆除这些赘制铺装,同时又要去解决非常棘手的,由于过度铺装产生的古树安危问题,更是多重浪费。
最后从宗教角度看,出家人和信众都讲究心诚则灵,即使当时不懂或者疏忽了,后续也应该及时的改正这些遗憾之处,有些事情不是说嘴上不说就能过了心里这关,人不说话但是古树能开口。如果在古树周围本就不该搞铺装的地方不计后果的硬搞铺装,同时铺装底下又什么都放,什么都埋,也不符合出家人做事的仁义之心。,大德之人必然有大善之举,寺庙的管理者和建设者都会在功德录上的名垂青史,但是有个事情我们要马克思主义一下,实事求是,刘德华和刘华之间唯一的区别是后者缺个德字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