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活化石”之称的古树名木,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目前我市城市规划区有古树名木约600株,包括国槐、皂荚、臭椿、香椿等,部分散生古树名木生存环境令人担忧。业内人士表示,城市增绿不仅需“植”,还要靠“护”。
见证城市发展的“活化石”
古树指有百年以上树龄的树木;名木指稀有、珍贵树木,或者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树木。
记者日前从市林业及园林部门了解到,全市目前共普查建档古树名木3.3万余株,其中散生古树5800余株、名木93株,古树群58处2.7万余株,约占全省总数的2/3;树种以银杏、松、柏、国槐、皂荚居多,还有少量红豆杉、太白杜鹃等珍稀树种。
其中,城市规划区现有古树名木约600株,树龄为100年至1000年,包括国槐、皂荚、臭椿、香椿、侧柏等,主要分布在老城、瀍河及洛龙等区域。
市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古树名木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是“活化石”,是不可替代资源。研究古树能为了解树木特点、生长周期等提供第一手资料。此外,古树分布的地理位置和生长状况对于城市园林绿化树种规划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老城区在道路建设中的“路让树”举措曾被传为美谈。2013年,在唐宫东路与北大街交叉口附近道路施工时,施工方为保护一棵400多年的国槐,特意绕树而过,并专门修建花坛。如今,这棵屹立在道路中间的古树依旧生机勃勃。
亟待得到更好养护
近日,在龙门大道洛阳桥南附近,一棵500多年的国槐出现树干开裂隐患。这棵国槐主干中空,树干内布满虫眼,根部区域大多被水泥覆盖,已没有树穴,周边建筑阻碍了树木生长……
市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规定,在市区范围内,道路等公共区域的古树名木由政府部门养护,属市民私人区域的,由所有权人养护。
随着城市发展,市区范围散生的古树名木的生长空间快速减少,具体体现在——生长环境恶化,如树身周围被硬化或堆放垃圾等;工程建设伤害,城区改造、修路等伤及树根;市民缺乏养护意识,导致古树病虫害严重等。
“目前,市区除关林区域古树群落及政府部门养护的古树名木外,其他散生古树名木普遍存在缺乏养护的问题,亟待得到更好养护。”市园林局相关工作人员说。
多措并举,加大保护力度
去年有群众反映,春都路附近一株皂荚树出现断裂。在园林专家和树木所有人共同努力下,古树得到及时救助。并不是所有生病的古树都能得到及时救助,若古树所有人不积极配合,园林专家很难开展有效救助,主要难在人员和经费等方面。
“古树名木是城市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它们就是保护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园林系教授、植物专家张贯臣表示,《洛阳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明确了古树名木保护经费的来源,建议加快推进相关人员及经费落实到位,让古树名木“老有所养”。
此外,建议对古树名木采用“定点定人”管护模式,在每年春、夏、秋三季,定期组织专家对古树名木进行诊断,因树而异制订养护方案等。
市园林局相关负责人建议,南京中山陵园风景区对景区内916株古树名木全部建立了“电子档案”,写明树木信息,如何养护,何时修剪、施肥、进行病虫害防治,责任人归属等,同时进行GPS定位,建立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等,该做法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