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大规模拆除后,安山寺古银杏树的生长空间从此不再局促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曲阜高铁站一下车,《论语》中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词句几乎随处可见。
来到孔孟之乡,在寻访圣人足迹、感悟传统文化之余,真切感受圣人故里厚重的人文质感正是人们的普遍心愿。听听当地人妙趣横生地谈论关于至圣先师及其贤人们的日常生活趣闻,想必每个人也都有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的亲近与欣喜。
当然,寻根之行,除了闻名遐迩的曲阜“三孔”、那些洋溢着传统儒家文化气息的经典词句等之外,还有一个地方也绝不可错过,这就是泗水。
在泗水境内,尼山正是一代圣人孔子的诞生地。《史记》记载:孔子父母“祷于尼丘而得孔子”。尼丘即尼山的原名,现在尼山虽已从行政上划归曲阜,但文化上的联结仍不绝如缕。
孔子的人生与泗水有着太多的联系。走进泗水安山寺,眼前那棵树龄达2500余年的古老银杏让无数游人叹为观止,树旁有“孔子手植树”立石刻字。
相传,失意于鲁国国内政治的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栽植了这棵银杏树。而它所在的安山寺乃东鲁佛教圣地,原名安山涌泉寺,因寺东有涌珠泉而得名。寺院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明清时3次重修。古树古刹相伴相依,昼听晨钟暮鼓,夜观繁星明月,汲取天地灵气,穿越千年时空。
测量表明,树高28.6米,冠幅21.2米,树冠覆盖428平方米,是山东省第三大银杏树。2014年,央视国际频道《中国古树》栏目,曾对该树进行专题报道。
从2015年开始,泗水投入140万元,对该树实行个性化保护。2016年12月中旬,《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到此采访时看到,当地已为古树主体安装了保护支架,时值冬季,出于保暖防冻需要,主干也缠上一层草绳,根部地面则铺上了一层厚厚的草垫。
虽然在冬季树叶早已落光,但记者看到,在古树顶部,有好几根主枝早已枯死,明显看得出已有多年没有抽发新枝,与其他活枝反差仍然非常明显。
“生长环境差,导致古树长势欠佳。”承担此项工程任务的北京名木成森古树名木养护工程有限公司根据会诊结果,从开挖复壮沟、安装古树通气透水网管设施等方面着手,全力优化古树生长环境。
“我们不仅拆掉了原来‘禁锢’古树生长的狭小树池、周边的硬化铺装,也拆掉了安山寺大门、靠近古树的几间房屋。几乎可以说,为了保护这棵树,我们差不多拆了一座庙。下一步,还要移走附近这几棵小银杏。”泗水县林业局分管古树工作的楚兰英说。
大规模拆除后,目前已为古树腾出了大约相当于两个篮球场大小的地面生长空间,非常敞亮。
据介绍,过去对古树的保护并不科学,比如经常采取简单的砌石台围护方式。在专家们看来,由于古树的树冠投影范围内都有根系,现有的石台绝大多数太小,仅够围住树干部分,而石台外部却封上水泥、铺上石砖,严重不利于根系生长,也无法起到真正的保护作用。“有条件的古树,应为之建设局部小绿地,尽可能完整地保护古树根系,为其生长创造良好生长环境。”
经过拆除,“孔子手植树”外部生长空间终于不再憋屈,但更多的保护技术细节,其实都在拆出来的地面之下。
为改良根部生长的土壤环境,地下铺设了一套透水系统。这样,距古树不过十米远的涌泉虽然地势高,但泉水能随时、畅通地排走,确保土壤含水量不高。在现场,记者还看见,地面上有一些小井盖,打开一看,其实是为根部畅快呼吸而安装的地下通气导管。既透水又透气,古树生长终于不再让人担忧。
水、气、肥,始终都是植物生长良好的关键三元素。“我们通过这套管网,还可以对古树施肥,保证生长养分需要。”楚兰英打开其中一个井盖说。
对“孔子手植树”实施科学保护,体现了泗水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也是泗水实施生态立县、文化立县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毕竟,在泗水,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实现绿色发展,具有其他地方所无法比拟的绝对优势。
在圣水峪镇东野村,颜母山因孔子母亲颜征在而得名。在山脚下,有一棵600多年古国槐,当地称之为“颜母槐”,也正加紧保护复壮,已制定出保护复壮技术方案。
这棵古国槐因为完全处于野生自然环境中,2016年的一次自然风雨致使其最后一根主枝断裂,完全成为一段“枯木”,命运堪忧。记者在现场看到,通过采取相关保护措施,古树生长环境整治、树体加固、树体防腐和固化等保护施工已完成。各方都在期待,在春天,“枯木”在如此精心的呵护下能够再次“逢春”,绽放出新的生机。
安山寺古银杏、颜母山古国槐,都与孔子颇有渊源。其实,流连泗水,寻访各处古迹、聆听传奇故事本身就是一大趣事、乐事,比如到泉林镇观泉。
因名泉荟萃,泉多如林,故称泉林。你也许不知,历史上,泗水泉林曾吸引历代文人墨客、帝王将相一睹为快,并留下了大量的咏泉名句。最为知名的,当然就是孔子曾临泉兴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为纪念孔子观泉,后在泉林镇泉群景区立碑记之,上书“子在川上处”。
此外,宋代学者朱熹有名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传诵至今。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南巡,共11次驻跸泉林,写下了著名的《泉林记》,乾隆对泉林更是情有独钟,九次驻跸,共作诗118篇,题楹联15副。
在泉群景区,离“子在川上处”石碑不过百米远,就有一棵南北朝时栽种的古银杏,距今约1500年。泗水古树穿越千年时空,莫非真是只为遇见你?想想都很神奇啊!
的确,走在泗水大地,寻访古树不失为一大乐趣。圣人故里,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环境、厚重的传统文化,无不为泗水留下了众多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近年来,泗水先后开展了古树名木、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活动,建立了种质资源库。
调查显示,全县共拥有银杏、板栗、黄连木等古树名木17科23属27种,较大古树群落7处,古树名木900多棵,另有榔榆、山胡椒等珍稀濒危树种7种。目前,古树名木已成为泗水旅游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安山寺银杏树,凤仙山的松、柏、紫藤,圣公山的板栗,望母山的柿树,每年都吸引无数游客前来寻古探幽,体现了泗水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一大特色。”楚兰英说。
当然,在《中国绿色时报》记者看来,游人对泗水青睐有加,除了记录时代沧桑的古树,更有古树所体现的品格、气节等文化含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不就将傲霜雪而不凋的松柏比喻为坚强不屈的君子,激发人们不屈不挠的意志?
谁能说,穿越千年时空遇见了你的古树,仅仅只是一棵古树?